潘如华,安徽亳州人。先后毕业于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水方向硕士研究生、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通州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墨研究院院士,江苏理工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山水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及其他学术展览。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华世纪坛、炎黄艺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展出。多幅山水作品被艺术机构或个人收藏。
儒道相济 中和之美 ——潘如华的山水情怀与中和之美 文/卢禹舜 在中国艺术历史上,众多大师或放浪形骸之外,或俯仰宇宙之间。放浪形骸,是超然物外的洒脱姿态;俯仰宇宙,则是胸怀天下的济世情怀。虽然我们一直以为艺术更属于“道家”的哲学范畴,但每一个大艺术家却都藏着一颗滚烫的“儒家”的心。也可以说,对中国传统艺术而言,都是“内于儒而外于道”的。 潘如华是一位年轻画家,在他身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种艺术传统的延续性,难能可贵。通过潘如华的作品,我们依然能清晰的感受出他“儒道相济”的山水情怀。 对于儒家来说,我们或许以为其对艺术的要求不高。但观之于孔子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艺术在儒家学问中重要位置。 孔子说:“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所说的“艺”,是“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孔子认为君子要体现其真才美行,需要先“游泳在艺上”。“六艺”之中虽无绘画,但书画同源。所以,作为一个画家,其作品与技艺能体现其“君子之德”。 潘如华近期的山水画创作大致有两个系列,一个是《皇天厚土》系列,另一个系列是《水墨焕彩》系列。 《皇天厚土》系列体现了潘如华作为一个青年画家的“儒家济世”情怀。《周书》云:“告于皇天后土。”皇天后土就是天地神祇。周武王把自己的功业向天地神祇汇报,以求福佑天下苍生。这体现的是后来儒家的胸怀乾坤,心念百姓的济世情怀。 《水墨焕彩》系列,则重点体现了潘如华“超脱物外”的道家追求。此系列,潘如华造化大美而不言,水墨自然焕发出其充盈生命力的光彩。王维有诗云:“木末芙蓉花”“纷纷开且落”。此之谓也。这是一种空寂之境,作者完全融入自然之中,物我不分,物我两忘,表现了画家内心与自然高度合一的超然意境。 由《皇天厚土》到《水墨焕彩》是一种从积极面向功业,向超然关照内心的转换。这种转换是“儒道”之间的自由切换,是外物与内心之间的平衡与中和。显然,潘如华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他在绘画世界中,找到了“中和”之美。 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对“士君子”的要求。作为一个画家,其实也是如此。当我们通达之时,一颗“济世之心”便会油然放出。而当我们孤穷的时候,我们便把这颗心隐藏于“山水之间”,获取心灵上的些许慰藉。 古人云:“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升腾、功成都是儒家济世的追求,退步则是远离尘嚣俗务,归隐山林之间,清净之地,这是道家“清静无为”的主张。潘如华的这两个系列正是游走于儒道之间,体现的是“儒道相济”的画家情怀。 大道无形,艺无止境。潘如华的系列作品虽然体现了“儒道相济”的哲理、“中和之美”的境地,但两者皆是其阶段性探索,有待深入。作为他的老师,我希望他在绘画生涯中不断进步,作品在哲理、意境以及技法上不断进步,直至臻于完善。(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