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明,笔名健名,山东淄博人,现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中区书画院院长、中国华夏艺术网顾问。
戎中拾笔号未远 明湖竹苑挽荷香 文/于瑞娟 王建明,笔名健名,山东淄博人,现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中区书画院院长、山东泰山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华夏艺术网顾问。 他是书画全才,书法起家,遍尝诸体后步入国画创作。工山水,精花鸟,笔耕不辍,在书画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与心魄;他爱好广泛,是铁杆球迷与影迷,他的相册里总少不了球星的身影;他为人低调,却掩饰不了他的领导天赋,大型笔会离不开他的组织,他就是王建明先生。 三室家学筑根基 转益多师为汝师 王建明先生1963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他为人低调,从不恃才傲物。姑奶奶是书画爱好者,叔公是文字工作者,家人中还有搞摄影的,这些对他步入书画创作均起到了一定影响。而多年的军旅生活又为他提供了创作契机与灵感。由于宣传工作的需要,他拿起了画笔,起初只涉书法,不经意间的勾画激起了他花鸟画创作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有创作的灵感与耐性。兴趣会将一个爱好变成一项事业,尔后为之殚精竭虑,时刻感受它带给你的喜悦与成就,最后的终极目标是得到大家的认可,因为艺术毕竟是要为大众服务的。 他说画好画的前提是人品要好,书画创作不能沾上铜臭味,不能让文化受到玷污,因为这是国家的灵魂所在。同时还要广交朋友。不只是向同时代的人学习,还要向传统学习、向自然学习;不只交现代朋友,还要与古人促膝谈心。他说名师是社会的,不是个人的。他没拜过师,但却成为了很多大师的学生,而且进步很快,这源于他广为搜罗古今中外的作品,以供自己借鉴。 画画是为了表达画家自己的切身感受,除了人品之外,生活阅历对画家的创作比起间接得来的经验显得更为重要。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感知千差万别,你的观感是前人和别人替代不了的,独一无二。因此书画创作就得深入到生活中去,他打了个比喻,同样是画地瓜,一个从农村出来的,育过地瓜苗,翻过地瓜秧子与刨过地瓜的人画出来的就比城市里只吃过地瓜的人画得好,因为他有生活经历。这还用得着写生吗,早就背过了。这种物感你是没法从书本与画册中体会出来的。所以搞书画创作,就得既要有雄厚的传统基础,又离不开强烈的亲身感受。时代瞬息万变,人们的观感在变,技法上就得有所突破,这就是“笔墨当随时代”。竹子与荷花之所以经常出入于他的笔下,稳居画中常客,也无非是它们无处不在、置身周遭的缘由。老家有荷花池,后来定居济南,泉城还能缺得了荷花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是济南的写照。
墨递花香香逸远 笔传虫鸣鸣怡幽 王建明先生人如其名,志节豪迈、开明阔达,善画竹林荷苑、牡丹幽兰,配以鱼趣斗虫,让整幅画面笼罩着一种鲜活的气息,正是这种气息拉近了画与读者间的距离。 王建明先生说花鸟花鸟,有花就得有鸟,没有动物,少了鸟虫的陪衬,这画总感觉少了些灵气。他的牡丹玉泽芳菲、圆润饱满、水气淋漓,呈现出大国雍容的气度、不凡的底蕴,萦绕着挥之不去的盛唐气象,有国富民强赋予的浑厚使命感。花上三五成群盘旋的蜜蜂迎风而起,带给画面一种盎然的生机。他笔下的荷叶水墨氤氲,椽笔缓收,笔笔相生,笔笔相因,笔与笔之间的衔接很自然地将荷叶的层次给扶起来了。荷花在荷叶的摇曳间时隐时现,有时候是漏出半张脸,有时候只是个侧面,而空中擎起的花苞总是那么惹眼,不然蜻蜓怎么会在上面驻足?这种构图与笔墨的处理方式让你有种清风拂面的感觉,如临其境。竹子因它高洁虚心的品行自古是文人墨客倾心描绘的对象,王建明先生笔下的竹子总有股韧劲,再细的竹竿也能挺起笔直的脊梁,而且好像你一动它,它就能反弹回去一样,一副凛然的气概贯穿全篇。近景竹用浓墨,远景用淡笔,其间栉比,飞鸟近身,“其梢萧然有拂云之气”。兰花自不消说,他笔下的兰有君子之风,墨线富有表现力,起笔送到底,收笔不留恋。这种控制住的线能细微、完美的表现出兰草自由舒展的特性,而且不飘,同时还能体现叶子明暗翻转的变化。正如歌唱家要控制自己的声音一样,这样才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曲。 纵观其画,我突然觉得他手中的笔仿佛就是精灵的化身,稳蓄的笔触中带着游刃有余的任性与洒脱,让这种不羁的豪情倾注于腕间,借助于笔墨流淌在宣纸上,洁净利落,而又是那么妥帖自然,丝毫没有迟涩之感。 所有的艺术样式都是相通的,书画创作亦不例外,不同画种可以作为不同的调节剂,王建明先生便将这种落墨有致的创作技法用于山水画创作中。他从2014年开始学画山水,2015年开春他的山水画就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好评,从构图、技法到层次、气韵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除了天赋异禀、活学活用外,还与他广收博取有关。他不断临摹大家作品,并揣摩其中的精妙之处,然后潜移默化地融进自己的创作中,反复练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学习的过程看似不断重复,其实是呈螺旋式积累与上升的状态,最终登峰造极,自成一家。 亦诗亦画亦呢喃 题跋险占半壁山 中国文化是精神食粮,诗词歌赋和国画在这一高度上是一致的。题画诗在王建明先生的画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分是任你如何规避也绕不开的精粹。从内容上来说,其原创诗文采斐然,朗朗上口,寓意连连,哲理层出。配上画,营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诗画间相互的诠释是对其作品最完美的解读。他曾自裁诗句:“人字叠成云翠开,一撇一捺费剪裁。请君试看淋漓处,宛有清风透纸来。”这份才情与文学素养由此可见。从艺术上来说,“字字清雅飘逸,款款相映成趣。”行书、楷书、草书、隶书各种笔法杂糅其间,并经过大胆的组合、搭配,呈现出动静结合,流畅宛转的特性。结字开合有度、鲜活生动,欹正相依,平中见奇。自然流畅的线条在笔触的腾挪间汇聚成轻重缓急的节拍,带来“余音绕梁”般的乐感以及舒爽明朗的视觉盛宴;灵动多姿的笔触带给人一种洒脱不羁以及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其书以楷入手,遍临诸体,不断研习,自成一家,尤擅行书。他的行书“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形成了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灵动雅洁之风韵。魏启后先生评价他的字“既崇传统,又融时代,点画疏朗,妍雅清秀,温和恬静,文气通融”。 怀着对书画的满心激情,王建明先生矢志不移的专心创作。80年代初他就在书画界崭露头角,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和省、市级的书画展览,屡获奖项:曾获“胜利杯”山东省第二届书画大赛三等奖;“二十一世纪中国军人书画大赛”银奖;1985年获全军“情急黄河书画赛”一等奖;1997年获“山东省迎香港回归大型书画展”三等奖;2000年获“跨世纪中国书画精品展”优秀奖;2007年“济南市少数民族书画展”金奖;2009年获“山东省第二届大众艺术节暨迎全运书画展”金奖。他现年52岁,如今正是艺术创作的壮年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一领画坛,于艺海中独占鳌头,成功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