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艺术简介 张超,1958年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长安中国山水画院常务副院长,西安市山水画院副院长,陕西省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航天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终南水墨画院副院长,西安中国画院画家,陕西美中油画雕塑院职业画家,陕西省慈善画会研究员, 陕西省职工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美协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密体山水画马继忠工作室特约教授。 张超的绘画作品曾应邀在长安、海南、安徽、上海美术馆及法国、德国、奥地利、日本东京等地进行展览和文化交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和个人收藏。长安电视台和西安电视六台分别制作了张超书画艺术专题片播放。93年创作的《山乡小学》获全国山水画展一等奖。94年创作的《花影树深山路静》获法国艺术展银奖。98年创作的《秦岭盛景图》获陕西美展二等奖。2010年8月参加由中国美协主办的“永乐宫”艺术节书画展,作品《秦岭人家》入选。2010年11月参加全国山水画展,作品《塔云晨钟》获优秀奖。2011年8月参加陕西国画院优秀中国画作品展,《盛世秦岭分外娇》入选。2011年9月参加陕西省纪念建党90周年书画展,作品《盛世祥云绕终南》获二等奖。2012年8月作品《高原人家》入选两岸四地书画展并被收藏。2013年10月参加陕西省美展,作品《秦岭幽深出苍茫》在陕西美术博物馆展出并获一等奖。出版有《中国水墨名家张超山水画集》,《东方之子个人专辑》,《墨韵长安山水画集》,《张超秦岭山水画谱》等。张超的多幅作品被收录《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选》、《盛世中国墨韵大家》、《世界华人美术家辞典》、《陕西著名三十人作品集》、《西安名家书画集》、《中国航天工业艺术家作品集》、《全国工业系统优秀书画作品集》、《陕西台湾书画名家作品集》、《长安风》、财富艺术网、中国墨宝网、华夏墨宝网、汉唐书画网、中国书画交易网等。 2008年被评选为当代10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山水画家。 通信地址:西安市151信箱北塬分箱 邮编:710100 电话:13488133860 029-85618391
苍古空灵写秦岭 密体丹青出诗韵 ——解读张超的密体山水画 文/李娜 最早我是从朋友处知道书画名家张超先生的,据说先生以浑厚华滋的山水画而享有盛名,并且现在老年大学教授国画,经常与国内外美术界进行学术交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型画家。后来机缘巧合,看到一些有关先生的学习、生活、绘画方面的报道,方知这位僻居长安,蛰伏终南山的画家早在多年前就被“当代密体山水画的代表人物”马继忠教授收为入室弟子,后经其亲自教授,悉心栽培,先生的绘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及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地进行展览,成为博物馆、美术馆及私人的珍藏。然而,先生的为人处事实在低调,虽多次登门拜访,先生始终讲的是自己在创作上的探索和感悟,从无自我夸耀之辞。 张超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由于家学渊源,自幼便耳濡目染,诗词书法无不涉猎,孩童时便受到良好的国学教育。上小学时,由于文革动乱,家境急转直下,父母嘱咐他闲时写字画画,不可出去惹是生非。于是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临欧习柳,每日临摹《芥子园画谱》。刚开始觉得枯燥,可慢慢地从没有感觉到有感觉,从有感觉到在感觉中找到乐趣,并从乐趣中感觉到无以伦比的愉悦。绘画艺术的种子在他孩童的心里悄然萌发。 在凤县中学求学期间,张超遇见了第一位对他有重大影响的老师苗思平。这位老师是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文革中曾被下放到中学教学,并擅长水彩和素描。之后由于师生相处甚是融洽,加之老师对勤奋、颖悟的张超也相当喜欢,不仅时时耳提面命施以真传,还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荷兰进口水彩纸送给张超作画。经过这位老师的精心培育,使张超在少年时期就受到了规范的美术教育。凤县文化馆的专职画家张保甲也时常叫上张超,一起出去采风写生,切磋交流画技。就这样,当时还是中学生的张超,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了。 中学毕业后,张超先生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一头扎进了秦岭深处,时时接受着山水自然之美的熏陶,感悟高山、密林、云海、溪流、农舍等元素对灵魂的冲击和洗涤,同时,苍古空灵的秦岭山脉启迪了张超先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思维,促使先生利用与山民共同劳作的间隙,如饥似渴地忘我写生,把雨洗如碧的山谷、巍然矗立的山峰、林木清幽的坡地、清音悦耳的小溪、云雾掩映的木桥等尽收速写本。几年后张超考入了专业美术院校,师从刘文西、钟明善、邵养德、王金岭、江文湛等著名艺术家,也就是那个时期,张超结识了对他一生的艺术道路产生重大影响的国画大师马继忠教授。第一次看到马教授的作品,张超就被深深的震撼了,他能感觉到马先生笔墨间流淌的情趣,能听得出画面上所讲述的故事,尤其敬佩先生作画不落俗套、不重复前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创新态度。马先生酷爱文学和京剧,这与张超志趣相投,甚为投缘,又见张超功底扎实,是个才情悟性俱佳的可造之材,遂收张超做了入室弟子。学画的人不看原作,不熟悉老师、导师的绘画过程是不行的。李可染把这叫亲授,其实师傅带徒弟就是亲授,就是把老师的笔情墨趣和性格气质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充分体会画面的苍古空灵和潇洒飘逸,领悟笔墨所散发出的灵气、古气和逸气,感受师者的厚德及学养。张超的这个体悟过程幸得马教授亲传,为其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超先生的山水画多绘秦岭之雄奇秀美,方寸之内一览千仞之高、万里之势,非胸襟广阔、志向高远者所不能为。秦岭自古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从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看,它是中国版图中惟一呈东西走向的山脉,作为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既有北方雄浑静穆之气而不嚣张,又兼南方灵秀飘逸之风而不矫饰,集雄强和婉约于一体。但秦岭之景,林木葱茏,山势崔嵬,云烟弥漫,常人实有无从下笔之感,唯成熟驾驭笔墨者方能取势求质,纵情挥洒。先生钟情密体山水,正是因为他懂得这种表现形式最能淋漓尽致地刻画心目中的秦岭,其笔墨语汇秉承于传统,生发于心悟,不乖物理,独抒性灵,别具自家气象,观之如入秦岭之境而又放纵山水之外。 我以为张超先生的山水画每每都能“质有而趣灵”主要是得益于三个功夫。 其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功。先生自幼在秦岭山下长大,数十载沉浸期间,近年来索性在终南山下筑室而居,日傍南山餐暮霞,在千岩万壑的畅游中与自然万物对接,置身其境,由境生情,进而以情写景。先生把人与自然的交融和共鸣作为艺术创作的根本,他并不刻意照搬自然物象,而是将物质属性的自然山水经过心灵过滤之后见之于一种全新的表现心灵的笔墨符号。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先生将现实生活中与大自然的对话交流与自我感受融入笔墨之中,并加以提炼、概括和升华,惟其如此,画面上才能显现出自然景物之“趣”与画家情感之“韵”的互相渗透和交融,呈现出画家“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独特风貌。 其二是转益多师,勤思善悟之功。他专攻山水,却不局限于山水,在专业院校学习时,便从王金岭、江文湛等画家的大写意花鸟作品中得到很多启发,学到了很多处理全局和细节关系的技巧。他下笔作画,既注重空间层次的变化与转换,又讲究大框架与局部细节的对比和关联;既强化整体结构,又见精神于细微处。正是由于他在作画中将这些矛盾协调化,才使其作品远观昭其势,近看彰其质,既绵密沉厚,又空灵幽远。同时,还源自他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长期研习,黄秋园让他学会了怎样经营位置,黄宾虹让他体会到了什么是笔墨的内美及内美的魅力。王蒙画作的茂密布局、石涛画面的清新意境也都被他吸收、融合在一起,并把读书、习字作为提高艺术修养的手段,在学习吸收优秀文化传统中不断提升作品的格调。 其三是兼收并蓄,创新求变之功。先生受业于恩师马继忠教授,数十载往来甚密,受其影响极深,而其作品却能得其神而遗其形,别具自家风范,全是因为他注重探索、注重开拓。先生早年就涉猎水彩、水粉、油画等多种西画艺术形式,多年来不断参照和采用西画的技法,从中吸收营养。在重视笔墨情趣的传统国画基础上加强色彩的表现力,构图、意境、思想内涵无不注重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他的密体山水画,从技法上讲,密而不塞,繁而不杂,突破了传统密体山水画的局限性,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从格调上看,既具有学院派推崇的雅逸高古之气,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能够为大众喜闻乐见,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张超先生性情淡泊,不慕名利,多年来寂寞于艺术之道,苦心孤诣,徜徉于山水之间,耕耘于笔墨之道。先生的作品里,山林里弥漫的“逸气”更彰显出画面的格调和品位,他坚信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实质是靠隐逸传统来支撑的,“隐逸味”越浓,作品的格调越高。因此在他的画中,春雨霏霏、秋云飘飘、古石苍松见真性,山泉流水皆天机,处处浸透着山情、弥漫着诗意。他的作品传达的是不为物役,顺应自然的传统艺术精神,寄托的是现代人精神自由、积极进取的审美情趣,为繁忙而又内心烦躁的当代人提供了一个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放松心灵的地方,这不正是当代人所向往的佳境吗?我们相信张先生的密体山水画,必将会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和哲理丰富的思想内涵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雄强里蕴涵滋润 满密中尽显空灵 ---------赏析张超的山水画作 (作者:木子) 身为山水画家,若能全身心研习画理,精修素养,必定会在作品种有所体现。西安画家张超的作品就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在对张超山水画作品的赏析过程中,感悟到张超像山民种地一样不辞辛苦,耕耘不止,把自己对人生,对自然的禅悟,通过富有生命力的点和线贯通起来,把艺术体验和现实的探索整合在对文化精神的理解及求索之中,深入到深山僻野,踏踏实实化解自然,吸收天地之灵气,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转成表现秀美山川的和谐音符,并在传统文脉中找准定位,融古同今,变法南北,逐渐形成了气象万千,诗意盎然的画风。 在张超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董其昌划分的北宗范宽、李唐和南宗米友仁、王蒙这两路截然不同的山水画风格在他笔下演变得和睦美妙、自然天成。一方面他将北宗坚实、雄强、豪迈的精髓植于画中,另一方面他将南宗的滋润、雅逸、空灵融入到作品里,因此其画作在清润中透出险峻,在坚韧中蕴涵灵秀,既雄奇又飘逸。同时,张超跟随中国当代密体山水画大师马继忠教授习画多年,深得其教诲和真传,念念不忘先生追求艺术大美的教导:在大爱中处处体现对天下苍生的关爱,不断增强对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悲悯众生,敬重生命;在坚守天人合一的大境界中,以天地之心为心,真诚奉献,追求至善至美的崇高境界;在体现画面张力和视觉冲击力的过程中,要有大气魄和大气度,追求气韵、雄浑的画面气象,做到气壮山河、大气横空、大用外腓、真体内充,使画面在多种辨证要素及表现方法中纳小情趣与宏大之中。 张超的山水作品之所以能在博大精深的绘画之林成长起来,完全得益于先辈的栽培和他的从艺经历。他自幼受家庭的熏陶酷爱书画,临习过颜、柳、欧书及《芥子园画谱》。后来,他考入专业美术院校,既吸收了北派山水的营养,又深黯南方青山秀水的内蕴。在高国华、姚有多、刘文西、钟明善、王金嶺、马继忠等导师的指导下,他力求做到“正本清源,贴近文脉”,把从自然山水中得到的感受容到画作中,把创作意境渗透到笔墨里,进而实现对密体山水画语言秩序的整理与再造。无论是柴门半开的农舍庭院和山娃村姑,还是蜿蜒崎岖的山道和牛羊小草,他都以皴擦手法直取李唐、范宽那雄强、刚健的笔意,先使画面显磅礴之象。再用披麻皴、斧劈皴等长短结合的线条刻画山体溪流,造成画面气脉流转的深邃和回环曲折。最后以浅降之色勾染山川林木和飞瀑云雾,使画面淡雅温润,满密空灵,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诗一般的艺术享受。 欣赏张超的山水作品,能体察到他远离闹市,崇尚清静的无为心态。他将儒家的完美思想和道家顺应自然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有机结合。在画面的细节处理上追求儒家的尽善尽美,使色彩的冷暖推移变化微妙而丰富,绵密的点线气脉流动而空灵,点景之物神似而又充满韵味,倾力达到情之所至,笔之所至,笔随情传,情随笔走的目的。在画境的感悟上从老庄的哲学中吸取营养,做到境由心发,境随心转,将高山流水变成胸中的意象生发出来,使画面成为心迹自然流露的有效载体,融合成为一种令人陶醉、向往的意境。 对于中国山水画传统的理解和认识,离不开要研究魏晋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明清、到民国、到现代的一望无际的大师和高手,尤其要对古今的画论、画风、画理的内涵有透彻的感悟,只要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画家个人中正、厚德的综合修养,他的作品才有高古的意蕴、天然的神韵和诗意的空间,笔法才能清新,笔韵才能融散,品味才能高雅,而这一切也正是张超现在乃至今后不断追求的目标。 |